【优教书系】孩子内心的秘密:一名教育心理学记者的一线实录

售价 降价通知
市场价 ¥38.49
会员等级价格
  • 上架时间
    2022-03-12
  • 累积评价0人评价

  • 累计销量

  • 赠送积分27

  • 数量
    减少数量 增加数量   有货
平台自营
商家名称:
标准查询网
客服邮件:
2591325828@qq.com
客服电话:
010-62993931
在线客服:
QQ

扫一扫,手机访问微商城

推荐精品

同类品牌

最近上新

  • 商品名称:【优教书系】孩子内心的秘密:一名教育心理学记者的一线实录
  • 商品编号:12335043
  • 品牌:
  • 上架时间:2022-03-12
精彩书摘:

  施爱若施肥,过与不及都是祸

  ——如何教育过于依赖与自恋的孩子

  有一位农夫,看见别人给田里撒了豆饼和黄豆后,小麦长势喜人,亩产量空前高,他因此认识到肥料对庄稼的巨大作用,于是专门养了几头牛,牛的用途不只是干农活,还有制造牛粪用来肥田。接下来,该农夫的田里不仅撒了黄豆和豆饼,还施加了化肥和牛粪,他喜滋滋地盼望着小麦的产量再上一个台阶。结果,事与愿违,亩产量竟然跌入低谷。

  通过寻访高人,农夫解开了心中的谜:原来,肥料一旦过于充足,就会在地下发酵产生热气,这样一来,刚萌芽而出的种子就被闷死了,又怎么能顺利发芽呢?经过这样一番折腾,农夫终于恍然大悟—要想苗长得好,产量高,就要考虑土壤的具体条件,合理施肥,同时还要关注肥料入土后的一系列变化,一股脑儿地增加养分,不但不是“良药”,反而可能是“毒药”,伤害了种子。


  农夫的“种麦之殇”演绎到当下的现实生活,给爱孩子爱得浩浩荡荡的家长们一记重锤,农事与育儿事尽管是两个领域的话题,却在某种意义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并不是“土壤”越肥沃,孩子就越能成器,劈头盖脸的养分施加给孩子,或许不是“良药”,而是“毒药”,殊不知,过多的爱,已经严重阻碍了孩子的性灵舒展。施爱,亦如施肥一般,孩子需要的是得体又适宜的无条件之爱,从容不迫又悠游有度。那么,跃跃欲试当个“好农夫”,或许是我们教育者的必修课!


  密集浇灌,爱如潮水,反而滋生“傀儡苗”

  我在几年的教育记者生涯中,因心理学专业的背景,个案分析做得比较多,所以,经常会收到家长的电子邮件,这些家长可谓是爱子之切切,又因我个人待人接物的随和心性,所以他们通常在聊天中就把问题撂了过来,也正是这种寻常百姓家的育儿事,让“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我,循循之际,力求去探得儿童心性之“庐山真面目”。

  大抵一年前的一个夏日,我收到了这样一封邮件:

  任老师,你好。我的孩子就读于成师附小万科分校,因我们夫妇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所以提前几年就购入了该校的学区房。我们知道以后孩子的压力也大,所以,从胎教开始,我们就给她选择了最好的。不管是幼儿园还是小学,我们都是竭尽所能,希望孩子能享受到好的教育资源。我的爱人是全职妈妈,孩子的一切都有妈妈和保姆的精心打理。怎么形容对孩子的爱呢,应该是无微不至吧,衣服都是洋气的,高端的培训班我们参加过很多。专职的钢琴师、洋外教,每天各类精品课程,定时配备营养餐……甚至每年寒暑假我们都有出国游的行程。但是,事与愿违,我和孩子妈妈总觉得我们这女儿不上“道”儿,一天到晚蔫蔫的,做什么也打不起精神,没有外面那些顽童的灵活劲儿。我们夫妇经常感慨:“我们当父母的,简直就是‘春风雨露’般地在照顾孩子了,怎么孩子就这么不争气呢?……”


  这是一位事业成功的慈父给我写来的信,信中的这位家长列举了他们对孩子种种的好,似乎爱得360度无死角,但是,这种显得“劈头盖脸无孔不入,把孩子裹挟得密不透风”的方式,似乎爱得不得其所,最终父母也觉得自己带出了一个“傀儡小人”。那么,问题出在哪儿,犹豫了两三日,我还是给这位父亲回了信,之所以审慎,一则是对这名儿童成长的原生家庭环境的了解不甚周全;二则避免以偏概全。因此,以典故引入的形式与这名家长交谈,这名父亲很快电话联系我,其情切切地表示“戳中”了他们家庭教育的“痼疾”,希望以后做一些好的调整。

  实际上,我小心翼翼引入的故事,是很多人耳熟能详的,吾本热爱泥土,故庄子育苗给予人的启迪,又被我信手拈来了——

  一日,魏王见到惠施和庄子,分别给了他们一些葫芦种子,告诉他们:“你们去试试,看看你们种出来的葫芦谁的更大,种得大的人,我必奖赏。”

  两人欣然领受。

  惠施希望自己种出来的葫芦比庄子的更大,于是天天去施肥、锄草、浇水。不过,庄子的做法不同,他天天来查看,但是很少施肥浇水。也怪,惠施的葫芦苗子一直长得不茂盛,还接连死去了很多,几乎没有长成藤的;庄子的葫芦反而枝繁叶茂,季节一到,就开花结果了,而且是大果儿。

  惠施苦思不解,只好请教庄子:“先生,为何我如此精心打理,反倒都死了;而您一点也没好好儿打理过,竟然种出了大葫芦呢?”

  庄子微微一笑,认真地说:“不是你说的那样,我是用心了的,但是我采用了自然的法则,我其实是在关注它们的长势,只要是正常的,我都不会干涉,让它们肆意生长。而你,一天到晚不停地浇水施肥,锄动其根基,不顾植物的生长规律,所以植物就死掉了。”


  之所以拿惠施与庄子赛葫芦来说事,我仅仅是希望天下的父母,尤其是“爱如潮水,汹涌不止”的父母能意识到这一点:给幼苗拼命施肥,幼苗要夭折的,对孩子施加过分的关注和爱也是这个道理。对待孩子,切不能急功近利、揠苗助长,但实际生活中,很多家长却在无意识中,打着爱孩子的旗号,把儿童裹挟得千疮百孔,生命的激情萎缩,且不自知,应该说,这是一种亲子悲哀。

  显然,如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不可能一服灵丹妙药就能治愈所有类似情形的家庭,但是总归有一些可以共勉的通识性的东西,让我们寄予思考。


  自然结果最天然

  我们到底该怎样爱孩子呢,也许,自然结果是最天然的法则了。冰心的文集都在咏叹童心、母爱、大自然,她深情款款地表示:“孩子,就应该同野花儿一样成长,自然又健康!”冰心女士就是呼吁家长和教育人士尊重孩子的天性,因为孩子也有自然生长的规律,花儿之茁壮,也是源于少了羁绊。运用到家庭教育中,就是告诫家长借鉴自然法则,给孩子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让孩子尽情舒展性灵。


  苛求完美是大忌

  很多家长会把自己的远大理想放到孩子身上,一旦经济条件许可,就无所不能地灌输一切事物,殊不知,这种雄厚财力支持起来的全方位提供反而让孩子密不透风、喘不过气来。孩子对爸爸妈妈的“奢求”,无暇消化,也无法消受,他们小小的身躯需要的不完全是华衣锦食和高段的全方位教育,他们对这些不感兴趣,甚至原本对某一领域的热情也被密密匝匝的任务打消,更无从表达抵抗,所以只有以自己生命活力的悄然枯萎来消极抗议,甚至他们自身也无法认识到自己的不满意。这种悲哀,才是一种无言的呐喊。


  因势利导是良方

  其实,家长一番苦心的真正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方法要拿捏好分寸。父母要发现孩子的才能,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创造条件,培养恰当的才能,才是明智的。孩子的生理与心理发展水平有一定的阶段性,一味不分情势地苛求孩子,让孩子殚精竭虑地去完成一项项任务,显然有伤他们的身心健康。更纵深地考量,孩子的心灵,日渐蒙上了沉重的压力,对生活一日复一日地叠加着疲软感,这又谈何后劲和锐意进取呢?长期超负荷地将孩子捆缚在家长的“算盘”里,不如因势利导地培养孩子。

  这位父亲,对于我说到的很多观点,一直点头称是,在后续的跟踪采访中,他坦言:“‘松绑’后的‘傀儡小人’似乎逐渐地鲜活起来!”这位父亲,也算是行进在“现代好农夫”的蹊径上了,且行且探索,此为后话。


  瓮中捂幼,不经风雨怎破土

  在很多的家长沙龙中,我屡屡引用一个13岁“婴儿”的案例,13岁,本应是一个烂漫活泼且思潮飞扬的年纪,但是故事中的东阳同学,却是一名“超龄婴儿”,家长过度庇护下的“施爱”,无疑成了一宗害!

  我是在参加某少年探险夏令营时,机缘巧合下,结识了这名“大宝宝”—说他是“大宝宝”,是因为他已经13岁了,却还有着婴儿的特征:爱哭、胆怯、凡事爱找妈妈来解决……

  野炊的间歇,我们发现这名男生情绪不错,于是跟他聊点随意的话题:

  “东阳,为什么野炊时你不和其他伙伴一起去煮竹筒饭、炒一个自己最拿手的菜呢?”

  东阳很突兀地盯着我们,默不作声。

  看到这样腼腆的孩子,我们似乎也觉得是不是吓到了他。没想到,过了大概一分钟的时间,这个孩子突然开口了:

  “我们家里人都管我叫‘宝宝’,爸爸、妈妈为了让我进个好学校,叫我住在奶奶家里。我奶奶有三不准,刀不准动,电不准动,火不准动。我打火机都点不着,煮鸡蛋也不会,哪还会做饭啊?不是我不想劳动,是我真的不会,我怕别人笑话我……”

  东阳这个孩子的坦率,让我们想到了杨绛女士的一席话:“有时候,长辈拼命付出的爱并不是健康的,反而害了子孙后代。譬如‘小皇帝’的涌现。”

  东阳在班级里还有一个绰号:东阳大宝。同学们说,这个“大宝宝”从来不知道主动参与班级里的活动,有一次班里要投票决定年会的演出服装颜色,“东阳大宝”竟然交来了这样一张投票:“我明天才能回答,因为我要回家问问妈妈。”

  同学们说,这样啼笑皆非的事情,经常发生在“东阳大宝”的身上。

  往往抛出这个故事,会让讲台下的家长们哗然,众人纷纷开始比照自己的孩子,身上有无“东阳大宝”的影子。家长们急切希望我简略地做一个此类的心理解析,实际上,家长都意识到了过度代劳与爱的滥施投射下的阴影,结合近期与儿童心理咨询师的探讨,我跟家长们随堂互动,气氛空前好。

  其实,“东阳大宝”绝非个案,在我接触到的案例中,不胜枚举。说到问题的症结,无非就是对孩子的过度保护!这种保护,会成为一种伤害,且不可逆转。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必须经历一些磨难,这是一种规律。酸甜苦辣都是营养,生活百味都要体验。如果把磨难和体验全部省略了,什么都替孩子包办,看上去是省事了,结果却使孩子软弱而闭塞,胆怯而无能。

  现在有一种现象,叫“30岁儿童”现象,就是有些人到了而立之年,凡事仍不能自立,没有长辈陪在身边就惶惶不可终日。相信所有的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这样一种成长状况,那么,父母一定要谨记:孩子喜欢与父母在一起,父母帮助孩子完成日常琐事,这是亲情的一种表现,但是,过犹不及,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种依恋行为应该随着独立性的增强而逐渐减弱,换一句话说,父母应该逐渐放手!

  案例中的“东阳大宝”,明显有着严重的依恋行为,这些都是过度保护惹的祸。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是多方面的:在生活方面,父母唯恐孩子营养不足,一味地给孩子增加营养,刮一点儿风或下一点儿雨就不让孩子出门,还怕太阳晒坏了孩子;教养方面,孩子被全家人宠爱,成了家庭的核心,全家人都关心他,服从他,有求必应;在行为方面,因为家长怕孩子出危险,导致孩子爱动的天性受到压抑,想跑、想跳等愿望不能得到满足,孩子什么事都不用做,全由家长包办;在心理方面,家长怕孩子紧张,从不在孩子面前表露自己的不满、不快与忧愁,孩子得不到充分的精神意志锻炼,出现心理偏差……以上这些因素,使孩子的独立性没有发展起来,适应外界的能力很差,离不开父母的帮助,进而导致孩子依恋行为的发生。

  总归一句话,要想孩子从“襁褓”中脱身,还望为人父母者,“施肥”时,手下留情!


  不加修剪,横枝旁逸亦为害

  在与某校德育处主任的接触中,听说了这样一则学生逃学的事,笔者把零星的话语连缀起来,还原成这样一个故事:

  某市高新区某高档小区,有一个小男生,名叫小吉。小吉出生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妈妈是大学老师,爸爸是医学博士。小时候小吉就十分机灵可爱,成绩也十分出色。邻居们都说,这孩子基因好。

  问题呢,就出在优渥的家庭条件上:平时,父母对小吉十分溺爱,要什么就买什么,想去哪里旅游就去哪里。总之,物质上,父母对小吉是有求必应。爸爸妈妈实在太忙了,对孩子的生活学习过问很少,都是保姆照顾孩子的起居,所以,他们希望物质上对儿子有所弥补。

  小吉就读的学校,是一所学费昂贵的私立学校。刚进入四年级,小翅膀竟然“硬”起来了,这不,前些日子,老师就给小吉的父母打电话了:“家长要注意了,这孩子上课听讲不专心,动不动就躲在宿舍里用手机上网,老师说话不好好听,觉得自己聪明,根本不用听老师的唠叨……”

  爸妈一听着急了,但毕竟是知识分子,不会粗暴对待孩子。他们耐心劝说,但是收效甚微,小吉甚至顶嘴:“你们和老师没区别,啰唆,没啥大出息,哪里有资格来教育我!”

  飞扬跋扈的小吉,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被父母送到了新西兰的一所学校,他们希望儿子换个环境,能一改身上的毛病。结果事与愿违,在新西兰的日子里,小吉遭遇了许许多多的困境。学习方式与评分的模式都跟国内有别,小吉的学习就不那么顺风顺水了,加上他为人倨傲,很少有人愿意和他交往,同学们觉得跟小吉交往起来很费劲。

  今年暑假的时候,小吉回国度假,重返新西兰的时候,竟然在过海关时,一把挣脱父母“逃逸”了。父母心急如焚,报警之后,又请假寻找儿子。好在小吉两周后平安到家:因为他吃不了苦,本来躲在郫县的一个小馆子,谎称自己16岁了,帮人做工,结果半天不到,就待不下去了,钱一花完,就只好灰溜溜地自己回来了。

  回家后的小吉不肯回原来的私立学校上学,特别沮丧,开始自闭起来。现在,他的父母正带着他进行各种各样的心理辅导……

  看完小吉的家庭故事,从心理学上分析,这个孩子,有着十分明显的自恋型人格障碍倾向。关于小吉的心理疾患原因,追根溯源还在于父母的过于宠溺,导致了孩子过于自我,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了偏差,所以他会说出“你们和老师没区别,啰唆,没啥大出息,哪里有资格来教育我”这样的话。

  由于家庭环境的优越,小吉能够轻易地出国读书,殊不知,他个人的人格倾向不会因为地域的改变而发生变化。遇到挫折后,他采取的依然是极端消极的逃避方式,这样一来,又彰显出了他人格结构里的社交障碍和环境适应障碍。

  无疑,小吉的家庭光环是耀眼的,自己禀赋聪颖,父母有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因此他是在别人艳羡的目光中长大的,慢慢地天下我最棒的心理就渐渐埋下了伏笔,觉得没有什么自己不能办到。

  遗憾的是,父母的陪伴和引导,随着小吉年龄的增长,开始缺席。小吉目中无人、高高在上的态度注定在现实生活中要碰壁的。来到国外,他发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接踵而来,恰在此时,父母给的依然是物质上的资助,而非心理和情感上的疏导,这就导致了他沮丧地想要逃离这种生活。但是,这种从小就生活在赞美当中的孩子“潦倒”的时候,愈加不能接受自己的“与失败”,所以,他的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反差性的冲突,继而落入了“一蹶不振”的泥淖。

  从另一个角度看,小吉也是幸运的:正是挫折,让他从自恋的心理中走出来,明白自己不是最强的人,对自己有所反思和收敛。同时,对小吉父母来讲,这也是一个契机,该多花点心思在孩子的教育上,孩子需要的,更多的是心理的滋润和关爱,爱的“养料”可不仅仅是优越的经济条件。

  在与德育老师讨论小吉案例的过程中,我们延展涉及了自恋型人格的大体范畴所指,这是过分自我关心、以自我为中心和自尊自夸,凡事都以自己为中心,不考虑别人感受的一种人格缺陷。这种类型的人通常认为自己有才学、有优势,看不起别人,对人的态度比较冷淡,无法设身处地对其他人进行客观的思考,且颐指气使、盛气凌人,听不得其他人的批评,觉得自己就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又不合理地期待特殊待遇,享受特权。这是一种过分扭曲的心理障碍,容易出现这些倾向的,一般都是自尊心较强、有自信和优越感的人,这一类人通常不易获得他人的好感和认同,有人际交往的障碍。因此,家长作为“农夫”的话,切不可在自己的土壤里种下一颗“自恋型人格”的种子啊。


  名师之言:且施无条件之爱

  名师名片:霍大同,人称真正淡泊名利的学者,早期于法国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应用心理学硕士点负责人。担任中欧精神分析互动联合会副主席、欧洲精神分析组织间联盟成都中心主任、四川省心理学会副理事长等职。从事精神分析的临床实践与教学、科研工作,发表多篇法文论文。时评“中国精神分析第一人”。

  初冬,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门口的树林里,洋溢着别样的气息:没有料峭的初寒,古朴的教学楼前,已显金黄的银杏叶儿偶尔轻盈地飘落。二楼教室里,偶尔传来老先生浑厚的声音,伴随着学子们热情回应的声音。

  我静静地候在落英缤纷的林子里,等候老先生下课,等待间歇,头脑里又回放着上述诸多爱之泱泱却成灾的案例,为何在爱的施予下,我们的孩子反而变得唯唯诺诺和叛逆了呢?我们的孩子是不是真的体会到了爱的温情和力量,这种温情和力量是不是真的能让孩子走上父母布置的路?似乎这一切有待商榷!

  好在霍老一席话,惊醒无数梦中人,“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把他们当成个体的活生生的人,而非自我意志衍生的物,那么就不会以施爱的名义来绑架与戕害儿童的成长!”在先生的点拨下,无条件之爱,看来重在我们家长对“无条件”3个字的解读上,无条件不是外在浅表的给予,而是胸怀气度理念的接纳,顺势而为,大爱之揣度,而非小爱之泱泱。

  此处,我还原与霍教授的对话,以飨读者:

  笔者:霍教授,这些鲜活的案例让您联想到了孩子背后蕴含的哪些心理机制?

  霍大同:这些孩子接受的信息,理论上讲,叫与自我概念不协调的信息。简单讲,就是父母一个劲儿以爱的名义在施力,而到了孩子那里,这些都是混沌的,甚至有的是有条件的,如此获得的爱某种时候就会同儿童内在的发展规律形成矛盾。孩子接受的这种环境,我们认为是有条件的积极关注,就是说大多数父母潜意识当中有意无意地预设了目标,而这些目标旨在某种目的,或是希望他们迅速出人头地,或者是把孩子“摁”在温室里宠溺,但就孩子健康成长来讲,恰恰需要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就是无条件的爱,当然这是在爱的情感层面所需要给予孩子的,只是我们家长在对爱的定论上,需要进行更多的学习。

  笔者:您提到孩子需要无条件的积极关注,那么,如果放眼于人一生的话,案例中宠溺性施爱的有条件积极关注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

  霍大同:这种有条件的积极关注,其结果就是:孩子们学会了抛弃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愿望,只是接受被父母或其他权威赞许的一部分自我。他们拒绝自己的弱点和错误,最终,孩子变得越来越不了解自己,而在将来也越来越不可能成为一个心理健全的人。到了这个孩子的成人阶段,他仍然会朝着别人期待的方向走。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另一部分内容,但是,这些内容被外界否认或歪曲,作为主体的人们,也许早在童年时期就把它们从自我的概念里剔除出去了。导致的后果就是:他们失去了与自己真实情感的联系,成了心理不健全的人。

  笔者:既然孩子需要家长接纳自己的一切,那么,家长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育儿心态呢?

  霍大同:一句话,家长需要接纳孩子人格的所有方面。教育孩子的时候,对事不对人,对事分好坏、轻重,但对人,一定是只有爱而没有恶。要让孩子感觉到,不管自己做了什么,都会被家长接受和爱护。让孩子觉得,无须隐藏那部分可能引起爱的撤回的自我,这样他们就可以自由地体验全部的自我,自由地把错误和弱点纳入自我的概念中,体验生活和人性的全部。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不会盲目自恋,长大后也不会有人格的缺失。当然,对于类似的“农夫”案例来讲,或者表面上对问题的解答谬以千里,实则理同,有心人需要迂回揣度一回。

作者简介:

  任乐平,青年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四川大学心理学硕士。现为教育媒体记者,对教育学与儿童心理学颇有研究。此外,作者沉潜于东西方文化与古今文化的比较与传承,对多学科、多维度的交互创作模式抱有积极探索的心态,近年已出版多部译著及原著:《中国管理哲学C理论》大序言篇、《希利尔讲世界史》、《希利尔讲世界地理》、《希利尔讲艺术史》、《围炉夜话》(经典译评本版)等。

内容简介:

  作者任乐平作为资深教育记者,持续3年深入采访大量青少年,记录了关于他们成长、学习、生活和教育成败的真实案例,用细致跌宕的故事情节,剖析入理的心理解析,深入浅出的教育理念进行解读,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窗——

  从这里,窥见了孩子们内心的涟漪与曲折的心路;从这里,窥见了家长的焦虑与惶惑,以及他们寄予教育的莫大深情;从这里,窥见了我们这个时代某些群体的隐忧与刻画在心灵上的烙印……为无数家长和学生指点家教成长中的困惑迷津,让读者朋友受益良深、形成口碑效应,并在家长群体中口耳相传。

目录:


第一章 小家藏着大问题,好家教胜过好学校

施爱若施肥,过与不及都是祸

  ——如何教育过于依赖与自恋的孩子

感谢“懒惰”的妈妈

  ——好家长懂得对孩子进行劳动启蒙教育

为何娶了媳妇忘了娘

  ——原生家庭的情感沟通对孩子的影响巨大

爸爸到底去哪儿了

  ——有父亲,不等于父爱不缺位

老人带娃,隐忧四伏

  ——舐犊情深下的隔代抚养

揭开强势母亲的面纱

  ——焦虑的母亲,会给孩子的成长投射阴影

妈妈凝视过你,你即能凝视万物

  ——健全的人,从母亲心灵的“广场”走过

良性亲子关系,就像弓与箭

  ——亲子矛盾,或是双方审视角度的差异

女儿为何嫌弃“穷”爸爸

  ——千万别把所谓的“富养”搞错了

别让孩子陷入童年忧郁

  ——悦纳彼此的不完美

失效的“棍棒法”

  ——粗暴教育,治标不治本


第二章 探究孩子内心的秘密,让教育事半功倍

高情商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幽默与即景调教,事半功倍

如何应对孩子撒谎

  ——看看孩子是否混淆了这些东西

为何孩子不自信

  ——重视孩子人格发展的最初时期

孩子对不好的事情上瘾怎么办

  ——有一种原因叫习得性无助

文雅女孩儿的“饿”症

  ——脑胼体神经焦虑,不可小觑

具有抗输精神的孩子更强大

  ——挫折教育意义重大

儿童噩梦预示的心理恐慌

  ——舒缓孩子内心的怕

这样才能避免孩子自残

  ——孩子为什么会身心自虐


第三章 这些素质决定孩子的一生

教孩子处理好跟老师的关系

  ——师生情对孩子的影响不可忽视

激活“冰山”下的那一角

  ——妙用积极心理暗示

如何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精神

  ——被动学习之苦与主动学习之乐

凡事坚持出奇迹,这样培养孩子的毅力

  ——成事不足,大多缺乏意志力

万一孩子成了“学渣”怎么办

  ——考试不能是学生不堪承受之重

玩是门大学问

  ——儿童游戏中的小社会

推动专注力的多米诺骨牌

  ——注意力障碍,多是家长自己惹的祸

为何孩子没有理想

  ——理想不是绑架下的“鞭子”抽出来的

拖延是一剂慢性“毒药”

  ——帮孩子的内心安插一个自治“小哨兵”

商品评价
  • 0%

    好评度

  • 好评(0%)
    中评(0%)
    差评(0%)
  • 全部评价(0)
  • 好评(0)
  • 中评(0)
  • 差评(0)
  • 用户晒单(0)
售后保障
售前服务电话:010-62993931
售后服务电话:010-62993931
本商城向您保证所售商品均为正品行货。本商城还为您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商品价格和运费政策,请您放心购买!

注:因厂家会在没有任何提前通知的情况下更改产品包装、产地或者一些附件,本司不能确保客户收到的货物与商城图片、产地、附件说明完全一致。只能确保为原厂正货!若本商城没有及时更新,请大家谅解!
权利声明:
本商城上的所有商品信息、客户评价、商品咨询、网友讨论等内容,是标准查询网重要的经营资源,未经许可,禁止非法转载使用。

注:本站商品信息均来自于厂商,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拥有者(厂商)负责。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常见问题
下单后可以修改订单吗?

由本网站发货的订单,在订单发货之前可以修改,打开“订单详情”页面,若已经出现物流信息,则表示订单无法修改。

无货商品几天可以到货?

您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获取商品的到货时间:若商品页面中,显示“无货”时:商品具体的到货时间是无法确定的,您可以通过商品页面的“到货通知”功能获得商品到货提醒。

订单如何取消?

如订单处于暂停状态,进入“我的订单"页面,找到要取消的订单,点击“取消订单”按钮,若已经有物流信息,则不能取消订单。

可以开发票吗?

本网站所售商品都是正品行货,均开具正规发票(图书商品用户自由选择是否开发票),发票金额含配送费金额,另有说明的除外。

如何联系商家?

在商品页面右则,您可以看到卖家信息,点击“联系客服”按钮,咨询卖家的在线客服人员,您也可以直接致电。

收到的商品少了/发错了怎么办?

同个订单购买多个商品可能会分为一个以上包裹发出,可能不会同时送达,建议您耐心等待1-2天,如未收到,本网站自营商品可直接联系标准查询网在线客服。

如何申请退货/换货?

登陆网站,进入“我的订单”,点击客户服务下的返修/退换货或商品右则的申请返修/退换货,出现返修及退换货首页,点击“申请”即可操作退换货及返修,提交成功后请耐心等待,由专业的售后工作人员受理您的申请。

退/换货需要多长时间?

一般情况下,退货处理周期(不包含检测时间):自接收到问题商品之日起 7 日之内为您处理完成,各支付方式退款时间请点击查阅退款多久可以到账;
换货处理周期:自接收到问题商品之日起 15 日之内为您处理完成。

温馨提示

确定取消
温馨提示

关闭
您尚未登录

用户登陆

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