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经济发展方式

售价 降价通知
市场价 ¥260.80
会员等级价格
  • 上架时间
    2022-03-27
  • 累积评价0人评价

  • 累计销量

  • 赠送积分186

  • 数量
    减少数量 增加数量   有货
平台自营
商家名称:
标准查询网
客服邮件:
2591325828@qq.com
客服电话:
010-62993931
在线客服:
QQ

扫一扫,手机访问微商城

推荐精品

同类品牌

最近上新

  • 商品名称:人口与经济发展方式
  • 商品编号:13422606
  • 品牌:
  • 上架时间:2022-03-27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由1978年的3678.7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99.09万亿元 ,人均GDP由385元增加到2019年的7.09万元,2012年之后,中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的高质量增长转变,与此同时,人口实现了由快速增长向低速增长的转变,在不久的将来还将迎来负增长。中国人口和经济这一交叉变动无不带给研究者无限的深思!中国未来的经济是否还能持续增长下去?在人口增长下取得的经济增长会不会在人口负增长的情况下停止下来或者也出现负增长呢?在人口负增长下经济能不能实现持续发展呢?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方式是什么呢?总之,有太多的问题需要回答,在人口负增长条件下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途径或方式需要理论阐释和实证探索,本书力图在一定范围有所突破和获得有价值的结论。而本章主要是对本书所要解决的问题予以阐释,对通过研究所获得的主要结论进行总结,进而对主要研究内容进行概要性导引,以便读者对全部研究有初步了解。
  第一节 人口和经济发展的现实背景
  人口与经济是社会科学界特别是人口学、经济学长期关注而且有着深刻研究的领域和话题,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理论和丰富的实证研究成果。在已有的研究中,对于人口发展及其相关问题,特别是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之关系的认识受到人们所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的深刻影响,甚至很多时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数量长期居世界第一,19世纪中叶前后的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1/3,如今仍占1/5。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至其后的二十来年里,落后的生产力水平、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羸弱而几近空白的工业基础,在迎来人口快速增长的情况下,使人们直观地认识到人口多会带来吃饭、穿衣、住房、就业、教育、医疗的压力和一些几乎不能够解决的矛盾问题。以马寅初等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对旧中国贫穷落后的人口原因、对新中国人口快速增长所带来的问题的认识就是如此。即使像毛泽东这样伟大的战略家、思想家,在认识中国人口问题时也还是从辩证思考、乐观应对、积极调动发挥人口优势的思想和行动,转变到认为人口要控制、人口生产也要有计划的思想并指导了实践。这种认识和思想是在生产力水平、技术水平限制下面对现实的人口规模大、增长速度快带来某些难以调和的矛盾所形成的巨大压力,而做出的判断和改变。这一认识强化了那一时期及其后很长时期人们对人口规模大、增长速度快是一个制约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关键因素的认识,强调了人口与经济辩证关系中人口的负面影响,减弱了对人口多力量大的积极认识。
  然而,由于对社会学、人口学研究的限制,1978年之前的20多年里人们对人口问题的认识更多限于政府部门或者少数学者,公开的研究和讨论几乎空白。改革开放后,对面临的诸多经济发展问题(*为主要的是经济规模的增加和与就业相关的发展问题),面对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人们在寻找制约中国经济增长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产力提升的因素中,除了破除制度的障碍外,人口因素也成为被充分考量的因素。人们认为中国人口多了、人口增长太快了,消费大而导致积累不足,因而人口多增长快制约了经济发展(彭珮云,1997)。当时绝大多数人,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米都斯,1983)专家、学者和官员,都认为这是事实,是规律,是必然。而在中国这一观点和思想认识更是主导长达30多年。本书也认为这一观点在当时并没有什么不正确!这种对人口与经济的认识受到当时生产力水平、科学研究水平、技术水平、知识积累等多种因素限制。直到现在,也还有很多人认为世界上人口多了,地球上所承载的人口是有限的,人口增加对资源环境产生了巨大压力和负面影响。即使是*乐观的人也不会认为人口可以无限制增长下去。
  如何看待前人对人口与经济之关系的认识、对待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如何认识现实的人口与经济发展,如何判断未来人口与经济发展走势,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和未来人口发展趋势,运用严谨的逻辑、科学的方法以及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以期获得对处理好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之关系的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一、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现实
  (一)人口规模和增长
  如前所述,中国曾经是占世界人口1/3的国家,到1949年,中国人口规模达到5.42亿,占世界人口的1/4。新中国成立后,除1960年前后的三年困难时期,人口发展经历了快速增长、稳定发展,进而转变到目前的低速增长状态,到2018年中国人口已经达到14亿的体量,占世界人口近1/5。新中国人口发展的前30年历史现实就是人口多、增长快、增量大;后40年尽管在短时期内转变到低速增长,但是规模大、惯性大使得人口增量在一段时间内依然巨大,如图1-1和图1-2所示。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这一时期中,20世纪50年代、1963~1975年,中国每年人口增量达到1500万人,甚至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超过2000万人。20世纪70年代由于开始实施计划生育,并且人口处于长波波动低谷,人口增量略有降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生育实施的深入,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得到控制,但是由于人口波动的影响,人口增量在20世纪80年代又一次出现高峰,保持在1500万人左右,1990年之后人口增量呈下降趋势,由1990年的1600万人左右持续降低到2000年的1000万人,再降低到2010年的640万人左右,其后略有上升,维持在700万~800万人。
  中国人口自然变动趋势和1949~2019年历年的人口增量如图1-1、图1-2所示。
  图1-1 1949~2019年中国人口自然变动趋势
  图1-2 中国1949~2019年历年的人口增量
  (二)人口年龄类型和就业需求
  自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有所提升、社会稳定,死亡率大幅度降低,生育水平维持在高位运行,中国人口出现了一个20多年的高速增长时期(除三年困难时期)。由1949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20多年时间里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处于年轻化的状态,0~14岁少年儿童人口占比由35%增长至40%左右(王金营等,2009)。自20世纪70年代初全国开始实施以控制人口增长为目标的计划生育政策以后,生育水平快速降低,出生人口有所减少,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开始降低,年龄结构开始发生转变,劳动年龄人口开始上升,人口由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到1999年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其后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在这一进程中,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增长,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不足6亿人,增长到2010年的近10亿人,年平均有2000多万甚至2500万新进入劳动市场的劳动年龄人口,并且劳动负担由1978年的80%左右下降到2010年的34%,而退出劳动市场的人口不足1000万人,因此需要解决1500万左右的新增就业岗位。因此,在新进劳动年龄人口增加、劳动负担减轻的情况下,就业需求大大增加,就业压力持续增大,在巨量人口作用下,中国的就业压力还会持续存在。
  (三)自1949年以来的经济增长、经济发展
  1949年的中国,GDP只有413亿元,按当时的汇率计算大约为179.56亿美元,人均GDP只有不足76元,是美国人均水平的1/80。在整个经济中,50%的GDP为农业增加值,只有25%左右为工业增加值,工业基础极其薄弱,真正是人口多、底子薄,新中国就是在这样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开始建设的。
  1949~1978年的30年里,除“二五”期间遇到三年困难时期,“一五”时期GDP实现平均增长9.2%,调整时期(1963~1965年)GDP平均增长达到15%,“三五”至“五五”三个时期GDP平均增长保持在6%~7%。应该说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中国经济也实现了较为快速的增长。到1978年,GDP达到3624.1亿元,但人均GDP仍不足390元,是美国人均水平的1/70。到此时,第二产业占比达48.2%,工业产值相比20世纪50年代有了较大的飞跃。
  自1978年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实现近40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到2018年底,GDP达到91.93万亿元,人均达到6.6万元左右(折合8000美元/人,相当于美国人均水平的1/6),可见中国已经大大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其中,1978~2012年,人均GDP年平均增长达到10%,2012~2019年,增速略有减缓,平均为7%,如图1-3所示。
  图1-3 中国1953~2019年的经济增长
  与此同时,我国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优化,2018年第二产业占比降低为40.7%,而第三产业达到52.2%,如图1-4所示。居民的消费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到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228元,城镇为39251元,乡村为14167元,如图1-5所示。我国消费结构大大改善,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60%降低到2018年的28.36%,家庭拥有家用电器、汽车、智能手机等现代化工业产品的数量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我国已实现经济增长带动经济发展,并且公共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内容简介:
《人口与经济发展方式》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2ARK001)*终成果。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关系、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关系、人口转变与经济增长关系、人口转变与经济发展关系等进行了新的理论阐释和拓展。对于OECD部分国家和中国的人口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系开展了深入的实证检验和规律总结。对中国未来人口发展趋势、人口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支持体系进行了系统预测和模拟,给出了基于新发展理念的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支持体系建议。《人口与经济发展方式》在理论和实证研究上均有较强的创新性,丰富了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理论,提出了可供决策的政策建议。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
第一节 人口和经济发展的现实背景 1
第二节 人口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面临的主要问题 10
第三节 本书的逻辑思路和主要内容 17
第二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34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经济增长理论 34
第二节 经济发展与经济发展理论 39
第三节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与区别 43
第四节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目的和动力 49
第五节 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与类型 52
第六节 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和目标 55
第七节 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 58
第八节 中国对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探究 59
小结 63
第三章 人口与经济之关系的理论 65
第一节 人口与经济关系的争论 65
第二节 人口数量与经济增长 67
第三节 人口质量与经济增长 83
第四节 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 90
第五节 人口流动、集聚与经济发展 100
第六节 人口活跃度与经济发展 110
第七节 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12
第八节 人口负增长下经济发展理论 117
小结 122
第四章 世界人口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践 124
第一节 OECD国家人口发展状况 124
第二节 OECD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 139
第三节 OECD国家人口变动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影响的定量分析 154
小结 171
第五章 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的轨迹和方式转变实践 174
第一节 中国人口发展历史轨迹 174
第二节 中国的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及其方式转变 183
第三节 中国人口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实证结果 195
小结 216
第六章 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规模、结构、素质 218
第一节 中国人口寿命水平和死亡模式未来变动 218
第二节 生育水平、生育模式变动 238
第三节 人口城镇化及其转移模式和教育水平及架构 247
第四节 预测模型、估算方法和参数确定 256
第五节 中国未来人口发展:规模变动和结构转换 265
第六节 人口教育结构和人力资本变动 276
小结 284
第七章 人口约束下未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和动力 287
第一节 未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 288
第二节 未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动力转换 295
小结 312
第八章 人口约束下未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系统模拟 314
第一节 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314
第二节 人口与经济系统模型检验 325
第三节 保持2000~2019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态势的效果仿真 332
第四节 人口约束下未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途径效果仿真 341
第五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未来选择 369
小结 376
第九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支撑体系 377
第一节 人口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政策支撑体系的逻辑框架 377
第二节 建立政策支持体系的目的 380
第三节 保障经济发展实现途径转换的政策支持体系 386
第四节 发挥人口回旋优势的政策支持体系 395
小结 401
参考文献 403
人名索引 422
后记 428
Content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
1.1 The Realistic Background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1
1.2 Major Problems in the Popula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10
1.3 The Logical Thinking and Main Contents in the Book 17
Chapter 2 Economic Growth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34
2.1 Economic Growth and Economic Growth Theory 34
2.2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ory 39
2.3 The Relationship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43
2.4 The Aims and Dynamic of Economic Growth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49
2.5 The Connotation and Types of Economic Growth Mode 52
2.6 The Connotation and Goal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55
2.7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Mod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58
2.8 The Explor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Mod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in China 59
Summary 63
Chapter 3 Theorie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and Economy 65
3.1 Disput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and Economy 65
3.2 Population Quantity and Economic Growth 67
3.3 Population Qua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83
3.4 Changes in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90
3.5 Population Mobility,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100
3.6 Population’s Active Factor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110
3.7 Popula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112
3.8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ory Under the Negative Population Growth 117
Summary 122
Chapter 4 The Practice of the Popula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in the World 124
4.1 The Fact of Population Development in OECD Countries 124
4.2 The Fac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OECD Countries 139
4.4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Population Changes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in OECD Countries 154
Summary 171
Chapter 5 The Practice of the Popula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in China 174
5.1 The Historical Fact of Popul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 174
5.2 The Economic Growth,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ts Transformation Mode in China 183
5.3 The Empirical Results of the Role of Population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195
Summary 216
Chapter 6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a’s Population: Scale, Structure and Quality 218
6.1 Future Changes in Life Expectancies and Mortality Patterns of China’s Population 218
6.2 Changes in Fertility Level and Fertility Pattern 238
6.3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Its Transformation Mode, Education Level and Framework 247
6.4 The Prediction Model, Estimation Methods and Parameter Determinations 256
6.5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a’s Population: Scale Changes and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265
6.6 Population Education Structure and Human Capital Changes 276
Summary 284
Chapter 7 The Target and Dynamic of the Fu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Transformation Under the Population Constraints 287
7.1 The Target of the Fu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Transformation 288
7.2 The Dynamic of the Fu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Transformation 295
Summary 312
Chapter 8 The Systematic Simulation of the Fu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Transformation Under the Population Constraints 314
8.1 The System Dynamics Model of the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314
8.2 Tests of the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System Models 325
8.3 The Effect Simulation of Maintaining the Transform
商品评价
  • 0%

    好评度

  • 好评(0%)
    中评(0%)
    差评(0%)
  • 全部评价(0)
  • 好评(0)
  • 中评(0)
  • 差评(0)
  • 用户晒单(0)
售后保障
售前服务电话:010-62993931
售后服务电话:010-62993931
本商城向您保证所售商品均为正品行货。本商城还为您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商品价格和运费政策,请您放心购买!

注:因厂家会在没有任何提前通知的情况下更改产品包装、产地或者一些附件,本司不能确保客户收到的货物与商城图片、产地、附件说明完全一致。只能确保为原厂正货!若本商城没有及时更新,请大家谅解!
权利声明:
本商城上的所有商品信息、客户评价、商品咨询、网友讨论等内容,是标准查询网重要的经营资源,未经许可,禁止非法转载使用。

注:本站商品信息均来自于厂商,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拥有者(厂商)负责。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常见问题
下单后可以修改订单吗?

由本网站发货的订单,在订单发货之前可以修改,打开“订单详情”页面,若已经出现物流信息,则表示订单无法修改。

无货商品几天可以到货?

您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获取商品的到货时间:若商品页面中,显示“无货”时:商品具体的到货时间是无法确定的,您可以通过商品页面的“到货通知”功能获得商品到货提醒。

订单如何取消?

如订单处于暂停状态,进入“我的订单"页面,找到要取消的订单,点击“取消订单”按钮,若已经有物流信息,则不能取消订单。

可以开发票吗?

本网站所售商品都是正品行货,均开具正规发票(图书商品用户自由选择是否开发票),发票金额含配送费金额,另有说明的除外。

如何联系商家?

在商品页面右则,您可以看到卖家信息,点击“联系客服”按钮,咨询卖家的在线客服人员,您也可以直接致电。

收到的商品少了/发错了怎么办?

同个订单购买多个商品可能会分为一个以上包裹发出,可能不会同时送达,建议您耐心等待1-2天,如未收到,本网站自营商品可直接联系标准查询网在线客服。

如何申请退货/换货?

登陆网站,进入“我的订单”,点击客户服务下的返修/退换货或商品右则的申请返修/退换货,出现返修及退换货首页,点击“申请”即可操作退换货及返修,提交成功后请耐心等待,由专业的售后工作人员受理您的申请。

退/换货需要多长时间?

一般情况下,退货处理周期(不包含检测时间):自接收到问题商品之日起 7 日之内为您处理完成,各支付方式退款时间请点击查阅退款多久可以到账;
换货处理周期:自接收到问题商品之日起 15 日之内为您处理完成。

温馨提示

确定取消
温馨提示

关闭
您尚未登录

用户登陆

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