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俗万年历(新版)

售价 降价通知
市场价 ¥76.97
会员等级价格
  • 上架时间
    2022-03-13
  • 累积评价0人评价

  • 累计销量

  • 赠送积分54

  • 数量
    减少数量 增加数量   有货
平台自营
商家名称:
标准查询网
客服邮件:
2591325828@qq.com
客服电话:
010-62993931
在线客服:
QQ

扫一扫,手机访问微商城

推荐精品

同类品牌

最近上新

  • 商品名称:中华民俗万年历(新版)
  • 商品编号:12743424
  • 品牌:
  • 上架时间:2022-03-13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各 地 民 风
  白山黑水
  狗拉爬犁——白山黑水间的交通工具
  一到冬季,黑龙江地区冰天雪地,一般的车马都无用武之地。这时,爬犁就是黑龙江沿江地区常用的交通工具。这种交通工具只要有冰面或雪层就可行驶,这对于每年有2/3时间处于冰雪期的东北地区来说,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爬犁的样子,远处看去像车,近处细看又有些像船。其基本结构主要有:两个弯成半圆形或两头翘起中间平直的船形滑动支架,连接滑动支架并铺上木板或柳条的横梁以及两支供驾驭用的辕把。爬犁的用途很广,坐人载物无所不能。人出门时,乘上爬犁一天可以疾行200余里。进山狩猎丰收,几百斤重的猎物装上爬犁即可拉回。驱使爬犁行驶的动力也因其样式和规格大小而异。比较轻便灵巧的爬犁,用人力就可以驱动;那些体形高大的大家伙,却是要用马、牛甚至驼鹿才能拉得动。更为常见的,则是用狗牵拉的爬犁,小者只需一两条狗,大者要用十几条。
  除此之外,还有借助风力飞速行驶的“风帆”爬犁。如果在爬犁上面架起支架蒙上兽皮,就成了“皮棚”(也叫“暖棚”“睡棚”)爬犁,坐在里面行路不必担心风雪的侵袭。不但如此,这种爬犁里面还设有火盆或脚炉,长途赶路时即使坐在里面过夜,也足以抵挡彻骨的寒冷。若在爬犁上用彩绸搭棚,张挂彩带,就成了一些民族在婚礼中使用的彩爬犁。用它来迎娶新娘,会给婚礼营造一番美妙的喜庆热烈气氛。那些专门从事爬犁制作的“二木匠”们,还会时常抽空制作一种轻盈小巧的“迷你”爬犁,这实际上是专供孩子们玩耍用的玩具。每当孩子们带着它在冰雪上尽情欢笑嬉戏时,小小的爬犁上又满载着甜蜜的童趣。
  时至今日,乘坐爬犁驰骋于冰川雪原,已经成为游客冬季到东北地区时必不可少的冰雪旅游项目,制作爬犁的材料与爬犁样式又有了新的发展。有的爬犁虽然仍由狗来牵拉,但整个架子由钢铁焊成,下部依然半圆,上面却安装一张靠椅。一家三口乘坐,自然会乐陶陶兴味盎然。还有一种二人钢铁爬犁,前端安装了可灵活掌握方向的方向盘,后面的人双手握柄跑推,前面的人握住方向盘左转右转,真可谓银色世界“任我闯”了。样式更具现代化气息的爬犁,则是新式的风帆爬犁。这种爬犁远望如同在大海上乘风破浪的帆板,近看架身恰似展开的机翼,坐上它在速度上一比高低,更是别有趣味。
  打糕、冷面——风味独特的朝鲜族美食
  有人说,朝鲜族人离不开泡菜,其实,朝鲜族更离不开打糕和冷面。打糕是一种黏食,满族和朝鲜族都喜爱这种食品,冷面则纯粹是朝鲜族的专利了。打糕是朝鲜族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食品之一,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宴客待宾,都要精心制作。可以说打糕对于朝鲜族人,就如同饺子对于北方汉族人一样重要,不但全家人一起吃,还要全家人一起动手制作。
  打糕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先由家中的阿妈妮(老妈妈)或阿志妈妮(大嫂)把江米(即糯米)淘洗干净,再用水浸泡半天,然后捞出洒上少许盐水,上锅蒸熟后取出放进专用的大木槽或石槽中。接下来便需要家中的男子汉上场了。只见两个壮汉每人手提一把硕大的专用硬木木槌或铁锤走到槽边,各站一端抡起锤子轮番向槽中的熟江米锤打,妇女则守在一旁不断向槽内浇上一些水。直到槽内的江米米粒被打碾成糕团状为止。随后,妇女们把打好的糕团切成薄片,再撒上红小豆、豆沙面或大豆面,独具风味的打糕这才做成。
  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孩子们有的给大人打下手帮忙,有的围着大人嬉戏,那种合家团聚、其乐融融的场面,不亚于汉族人合家围坐在一起包饺子的温馨气氛。打糕吃起来凉软香甜,耐人回味,吃过的人无不交口称赞。如果蘸上白糖或蜂蜜食用,味道更是非同一般。
  满族人则不但把打糕作为日常食物,还将其用于祭祀供奉,使用的原料也不仅限于江米,黏高粱和大、小黄米等,也都可以做成香甜可口的打糕,吃起来另有一番风味。
  冷面是朝鲜族人的特有食品,其制作与口味均可谓天下独有。制作时先把荞麦面或小麦面与土豆面按比例掺在一起和成面团,再用专用的工具轧成面条直接落入滚开的水锅中,煮熟后捞出放入冷水中冷却,使面条爽滑筋道。面条盛入碗里,再浇上事先煮好撇去浮油、早已晾得凉凉的牛肉汤或鸡肉汤,放上香油、胡椒面、辣椒面、酱油、醋,配上牛肉片、鸡蛋丝、切开的半个煮鸡蛋,一碗酸甜香辣、清凉爽口的朝鲜冷面就做好了。如果碗中再配上切好的苹果片或梨片,味道更是别样鲜美了。有时他们熬汤时还会加入甘草等中草药,使冷面别有一种药香,也增加了营养。
  对于朝鲜族人来说,冷面不仅是可以饱腹的食物,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民俗文化意义。冷面的形状绵长不绝,朝鲜族人认为它具有长寿多福的寓意。因此,每年农历正月初四中午,朝鲜族人家家户户都要吃冷面,谓之吃“长寿面”,以求“长命百岁”。不但在节日喜庆之时要吃冷面,每有宾客来访,朝鲜族主人也会热情地以冷面款待。由于冷面独特的诱人风味,其制作方法已经广为流传。
  木屋、窝棚——富于野趣的大、小兴安岭民居
  长期生活在大、小兴安岭密林中的鄂伦春人,吃住都离不开森林,如随处可见鄂伦春族人居住的漂亮木屋“木刻楞”,就是他们利用森林资源的创造。这种木屋用原木搭建,不加任何装饰,有着独特的山林风格。屋内的树墩桌凳和木板睡床,透出浓烈的山间野趣,而原木墙上挂着的猎枪、猎刀和兽皮、猎物,又使木屋平添了一股鄂伦春族猎人的豪放气概。在吉林长白山区,人们也是用这种方法建造木屋。
  由于从上往下看这种木屋的四墙如同过去水井的井框,因此有的书籍中将这种木垒房屋称为“井干式房屋”。但不同的是,长白山区的木屋外壁用泥抹平后还要用石灰刷白,屋顶不铺木板而是覆以原木劈成的木瓦。远远望去,这些木瓦的颜色,有的金黄,有的灰白,有的黝黑,在雪白的外墙映衬下,显得格外别致。更为奇特的是,这里的木屋连烟囱也是利用朽倒中空的枯木树干做成,还有的木烟囱是用四块木板拼捆在一起,里边套抹上胶泥而成。在长白山区的朝鲜族人村庄中,这种木板烟囱极为常见,它们在山墙边挺立成排,着实别具风采。同样是木材,这里的人们用来做烟囱却不会被烧毁,实在令人叫绝。据日本科学家最新研究,居住在木屋中非常有益于人的身体健康。没想到,这种原始木建房屋,居然符合现代科学道理,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大、小兴安岭中还可以见到各种类型的窝棚式住宅,这一类住宅完全由木头搭建,形式简单,建造方便,充满着野趣,是山林“穹庐居”的典型。长期以来,鄂伦春族人、鄂温克族人和赫哲族人都喜爱住窝棚。在供人居住的窝棚中,正对门口大多供奉神位,四周按长幼、男女尊卑分布着一个个铺位,窝棚中央则是常燃不息的火堆。窝棚里的摆设虽然较为简陋、原始,却另有一番温馨洋溢其中。能在这样的“居室”中小住一回,恐怕也是难得的享受。
  东北地区还常见到土坯房。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冬季漫长,因此房屋保暖是非常迫切的问题。土坯房是用土坯垒砌屋墙加盖草顶而建成的房屋。这种土坯房一般是坐北朝南,屋顶大多覆盖厚厚的“盖房草”,大大的木格窗从外面贴上窗纸,既有利于采光,又可遮挡风寒。屋内的南、西、北三面是火炕。火炕烧热之后,即使是数九隆冬,屋内也会暖气融融,毫无寒意。根据使用的泥土和其他材料的不同,土坯可分为黑土坯、黄土坯、砂土坯和木棒土坯,此外还有一种名为“垡子”的土坯。
  “坐福”“开脸”——满族婚礼仪式
  满族是一个重视礼仪的民族,其中婚俗礼仪最为丰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东北地区满族人的结婚礼俗既融入了许多汉族的婚俗成分,又保留了大量本民族特有的传统,令人回味。
  婚礼当天的正午,新郎家要举行被称为“撇盏”的祭祀神灵的仪式。仪式开始后,只见院内设置的神桌上供奉着猪肘肉和白酒三盅。新郎和新娘面向南方跪在神桌前,身穿祭祀服的宗族长者单腿跪在神桌左侧,用满语吟唱歌调,乞求神灵保佑新婚夫妇幸福美满,白头偕老。每唱完一段,就用尖刀割下一片肉抛向空中,再端起一盅酒,浇洒在地上,如是三次而毕。随后便是鼓乐齐鸣,婚礼的喜庆气氛此时达到高潮。
  同汉族婚礼不同的是,满族人在拜完天地之后并不是马上“入洞房”,而是先进入事先在院中搭建的帐篷。新娘在进入帐篷之前,新郎先要用马鞭、秤杆或拜杆将新娘头上的红盖头挑下放在帐篷顶上,接着新娘跨过门口的马鞍走进帐篷,面向南坐在下面放着一把斧头的坐垫上,开始“坐福”,也叫“坐帐”或“闷性儿”,要一直坐到晚上才能下地。在这当儿,伴娘要用红色丝线将新娘脸上的汗毛绞去,谓之“开脸”,并改梳戴钿子、插扁方的“旗头”。在此期间,新郎要一直站在帐篷外守卫,不可离开,直到天黑为止。
  夜幕降临了,新郎还是不能马上进入帐篷,而是要背着行李围着帐篷走圈,边走边试探着问新娘“留不留宿”,直到新娘回答“留宿”时才可走进帐篷。可是新娘往往由于害羞而不吱声,这时参加婚礼的姑娘们会趁机隔着帐篷冒充新娘高喊:“不——留——!”新郎只好接着走圈,直被闹得满头大汗,焦急不安,逗得旁人发出笑声。最后,新郎的兄嫂或族兄嫂出面干涉,新郎才得以解脱,进入帐篷。
  新郎进入帐篷后,便要与新娘一起喝交杯酒,吃喜饽饽,这叫作行合卺礼。随后新婚夫妇还要来一场争抢竞赛,看谁能获胜先坐在被子上,据说这预示着今后谁在家中占据上风。这种“争坐被上”的场面也是充满风趣,新娘不再害羞扭捏,新郎也一改白天的拘谨,二人在炕上你推我挤,争得不可开交,直到一方获胜或者二人同时坐在被子上为止。满族人新房内的床铺也讲究由父母子女俱全的“全科人”铺设,并在被褥上撒上枣、栗子、花生、桂圆等,象征“早生贵子”。被子中间还要放上一支如意或苹果,象征“平安如意”。新房铺好之后,还要“响房”,即在新房内奏乐。
  新郎和新娘在帐篷内度过新婚之夜,第二天要在全家人之前早早起床,接着便举行“点烟分大小”仪式。一般先是由新郎带领新娘拜祭祖宗神位,然后分别拜见公婆、兄嫂、姑姐以及宗族中的其他长辈们。第三天或第七天,新娘要在新郎的陪同下,回到娘家探望父母,俗称“回门”。婚后满一个月时,新娘可以回娘家住上一个月,俗称“住对月”。“回门”之后,满族人的婚礼仪式才算结束。
  悬弓、抓周——辽宁满族的古老习俗
  满族人将小孩出生叫作“落草”,因为过去满族妇女生小孩时,要将炕席卷起,铺上谷草或蒿草,使孩子生在草上,故有此称。如果生的是男孩,家人就在房门的左边挂上一套用杏树枝做成的弓箭,满族人称之为“公子箭”。这种悬弓习俗,是向外人昭示家里又有一位将来会成为精于骑射、英勇善战的勇士出生,反映出这个民族的尚武精神和传统。如果生的是女孩,则在房门的右边悬挂一条红布,以此祝福孩子将来能心灵手巧,幸福安康。
  孩子生下的第二天,父母长辈要请人给孩子“开奶”“采生人”。到了第三天,他们又会煮上一大盆加有槐树枝叶和艾蒿的热水,再请来一位儿女双全的老太太边念唱祝词边给孩子洗澡,这叫“洗三”。前来祝贺孩子出生的亲友们会纷纷“添盆”表示祝福,把铜钱、花生和鸡蛋等放入浴盆内。要是孩子在洗浴过程中放声大哭,在场的人们更会喜出望外,因为这种“响盆”场面可是大吉大利的好兆头。洗完之后,那位老太太还要用一根大葱轻轻敲打孩子,祝愿孩子长大聪明伶俐。
  从第七天开始,孩子就会依俗睡进“悠车子”中。孩子满月了,除了给孩子正式起名之外,对孩子的未来充满希望的大人们还忘不了给孩子举行“抓周”仪式。清代以来,这一习俗也曾在全中国各地广为流传。满族人为孩子举行抓周仪式时,一般是将刀剪、弓箭、鞭子、算盘、彩线、纸笔等物件放在一起,让满月的孩子随意从中抓取,并以孩子抓取的物品预测他的未来。抓周之后,在门口悬挂了一个月的“公子箭”或红布条就要被取下了。但其“使命”并未就此结束,而是要被赋予更重要的作用:用彩线将其拴在正屋西墙“祖宗板”上供奉的“子孙绳”上。满族人在春秋时节,要隆重祭拜“佛托妈妈”和“子孙绳”。这时,大人们会把“公子箭”或红布条上的彩线取下,拴在孩子的脖子上,三天之后再收起,放入存放“子孙绳”专用的“子孙袋”(也叫“妈妈口袋”)内,这象征着把孩子“锁住”,预示着祖宗神灵会保佑孩子平安长大,长命百岁。在孩子5岁之前,大人们还要为他举行一些其他仪式。
  就这样,孩子在一重重浓厚民族传统文化的氛围中,迈过一个个人生重要阶段,逐渐出落成人。到满族地区一游的他乡游客,如果亲眼得见满族孩子初涉人世必经的某个重要仪式过程,一定会对此深有体会。
  扭秧歌——东北地区老少咸宜的游艺活动
  如果问外地人对东北地区的印象,恐怕都会提到随处可见的东北大秧歌。秧歌是一种用锣鼓、唢呐伴奏,将舞蹈、歌唱揉为一体的民间艺术。
  迄今为止,中国的秧歌主要分为四大流派。在这四大秧歌流派中,除了陕北秧歌之外,最著名的莫过于东北秧歌了。一提起秧歌,有许多人会马上联想到“东北”两个字,有的人甚至以为秧歌是东北地区的“特产”,可见东北秧歌影响之大。
  据《王曾行程录》记载:“渤海俗,每岁时聚会作乐,先命善歌舞者数辈先行,士女相随,更相唱和。”这里描绘的正是逢年过节扭秧歌的民间习俗。清代中期诗人杨锡恒曾写过“倾城鼎沸闹秧歌”的诗句,生动反映了当时沈阳民间秧歌活动的盛况。
  东北秧歌又称大秧歌,大致可以分为“地蹦子秧歌”和“高跷秧歌”,其形式红火、热烈、强劲、豪放、粗犷,具有令人振奋的艺术个性。东北秧歌队的装束极具中国民族风情:表演地蹦子秧歌的,脸上浓妆艳抹,有的绿衣红袄,有的全身素装却又外套一方极具传统风格的中式大红兜肚。有的手持彩色折扇,有的则捏着一条彩色手帕,但毫无例外均是腰系一条鲜艳夺目的长长彩绸,女的还要头戴五彩缤纷的大花朵。表演高跷秧歌的,则装扮成各种古代或戏剧中的人物,脚踩长长的高跷,随时展现个人的表演绝技。走在街上,还未见到扭秧歌人的队伍,就已先听到锣鼓伴着高亢的唢呐之声发出阵阵轰鸣。随着秧歌队越走越近,只见一股彩流迎面涌来,锣鼓之声也越来越响亮,最后达到震耳欲聋的程度。和着鼓点的节奏,舞蹈者的脚步左腾右挪,腰肢手臂左扭右摆,手中的彩绸、彩扇和彩帕也上下翻飞,更有一股兴高采烈、欢乐至极的情绪在舞者与观者之间回荡。面对这种场景,即使是初次见到扭秧歌的人,也会情不自禁地停住脚步,凝眸观看。
  东北秧歌以满族秧歌最具代表性。秧歌队的服装,男着满族彩色箭袖长袍,头戴满族缨帽;女着素色宽大绲边衣裤,外套彩色长坎肩,头梳满族“两把头”。腰中不系彩绸,手中也不拿彩扇,而是左拿彩帕,右持响板,伴奏的锣鼓则改为满式八角鼓。秧歌队的人数一般为48人,但有时会酌情增减。表演时,手持花棍的舞蹈者走在前面开路,随后由多才多艺的艺人歌手扮演的煞公领队,他们反应机敏,见景生情,随编随唱,引来观众一阵阵欢笑。煞公之后,跟随着秧歌队各色人马,扮相表演不一而足,别有一番满族风情。
  近年来,东北秧歌又逐渐成为一种健身手段,从沈阳,到天津,再到北京,每到清晨黄昏,都会看到男女老少在街头巷尾或公园空地和着锣鼓尽情扭摆,可谓娱乐健身两全其美。
  ……
内容简介:

本书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内容经典,万年历是千百年来深受我国人民群众喜爱的经典历书,本书仿照传统历书的形式进行编排,保留了历书的传统色彩,详尽介绍了中华蔚为大观的民俗文化,凸显了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数据科学,书中列出了1930?2050年共121年的年历,采用了天文机构发布的新科学数据,纠正了旧版万年历中月大、月小及节气时间上的错误;查阅方便,万年历广泛的用途是农历与公历之间的换算,本书采用世界通用公历和农历相对照,并用图表形式详细列出了1930?2050年的年月日和二十四节气,一目了然,便于查阅。


目录:
上篇 中华民俗文化
第一章 各地民风
白山黑水
狗拉爬犁——白山黑水间的交通工具
打糕、冷面——风味独特的朝鲜族美食
木屋、窝棚——富于野趣的大、小兴安岭民居
“坐福”“开脸”——满族婚礼仪式
悬弓、抓周——辽宁满族的古老习俗
扭秧歌——东北地区老少咸宜的游艺活动
二人转——情味难舍的东北乡土艺术
大河上下
“二十八,蒸枣花”——地域特色浓厚的河南年俗
住窑洞、贴炕围——冬暖夏凉的陕北民居
百家衣裳百家饭——带有河南梆子味的中原习俗
“随身饭”“离娘肉”——豫西地区的古老婚俗
“坐帐”“上头”——寓意吉祥的陕北婚俗
元宵闹花灯——流光溢彩的民间节日
遛鸟、养鱼——八旗子弟的游艺遗风
斗鸡——盛行在开封的民间风俗
正月十五闹社火——黄河流域的传统民间节庆
挠羊赛——摔跤摔出媳妇来
江南江北
“谢蚕花”“轧蚕花”——丝绸之府的蚕乡禁忌
“女儿酒”陪嫁——绍兴地区的传统婚俗
吊脚楼——古风犹存的湘西民居
乌篷船——浙江绍兴的水乡风韵
端午节,吃粽子——纪念屈原的民间习俗
浙南龙灯——由来已久的民间节庆活动
绍兴社戏——乡情悠悠的地方曲艺
赛龙舟——汨罗江上的民间盛会
岭南秀色
“功夫茶”——闲情逸致的休闲习俗
土楼、围屋——福建客家的传统民居
膜拜“泗州佛”——闽台地区的爱神崇拜
“盘王节”——粤北连南地区的祖先崇拜
妈祖崇拜——福泽沿海的母性神灵
田间“禾楼歌”——祈求丰收的清远民歌
西南边陲
云南马帮——穿行在茶马古道上的运输队
银衣绣饰妆苗女——独具风情的苗家服饰文化
吊脚竹楼——西双版纳的民居文化
石板房——布依族的石砌民居
“送童子”——四川地区的求子风俗
第二章 中国节日
传统节日
新桃换旧符——春节
一夜鱼龙舞——元宵节
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节
蒲酒花升平——端午节
千里共婵娟——中秋节
遥知兄弟登高处——重阳节
民俗节日
人归落雁后——人日节
春蒿黄韭试春盘——立春节
纷纷蝴蝶斗芳菲——花朝节
九龙喷水梵函传——浴佛节
一阴已复生——夏至节
家家小妇拜天孙——七夕节
小儿竞把青荷叶——中元节
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节
灶君朝天欲言事——灶王节
少数民族的节日
铜鼓节——壮族
赶鸟节——瑶族
插花节——彝族
三月街——白族
取新火节——佤族
赶坳节——侗族
牛王节——土家族
跳花节——苗族
泼水节——傣族
查白歌节——布依族
丰年祭——高山族
那达慕大会——蒙古族
第三章 传统文化
天文历法
老黄历、现行公历与农历
天干地支
阴阳五行学说
十二生肖
天文历法小常识
黄历择日宜忌
老黄历术语解释
传统曲艺
戏曲的四功五法十耍
唱念做打
江湖十二角色
毯子功
把子功
翎子功
甩发功
髯口功
水袖功
扇子功
手绢功
起霸
女霸
男霸
打出手
俊扮
髯口
假发
戏衣
楔子
科班
行头
跑龙套
票友
京剧
京剧脸谱
生旦净丑
梨园
京剧各主要流派的创始人
梨园三怪
京剧“四大名旦”
京剧“四大须生”
京剧“四小名旦”
青阳腔
海盐腔
余姚腔
沪剧
越剧
山东梆子
吕剧
潮剧
川剧
琴书
相声
小品
双簧
秦腔
黄梅戏
秧歌戏
昆曲
豫剧
川剧变脸
评剧
弹词
木偶戏
皮影戏
口技
魔术
话剧
民间工艺
牙雕
木雕
中国四大名绣
云锦
泥人张
剪纸
盆景
指画
火笔烫画
缂丝
木偶戏
中国结
风筝
桃花坞年画
杨柳青年画
蜡染
扎染
姓氏文化
中华姓氏由来
中国最早的姓
百家姓
取名忌讳十点
古人的改姓现象
帝王赐姓
古人的名和字
古人的行辈
古代读书人的雅号
民间诸神
玉皇大帝
王母娘娘
观音菩萨
财神
喜神
福星
禄星
寿星
灶神
农神
土地神
门神
八仙
钟馗
龙王
风雨雷电四神
四大金刚
冥司神灵
中华典故
典故的基本介绍
典故精选
 下篇 万年历
1930 2050年
商品评价
  • 0%

    好评度

  • 好评(0%)
    中评(0%)
    差评(0%)
  • 全部评价(0)
  • 好评(0)
  • 中评(0)
  • 差评(0)
  • 用户晒单(0)
售后保障
售前服务电话:010-62993931
售后服务电话:010-62993931
本商城向您保证所售商品均为正品行货。本商城还为您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商品价格和运费政策,请您放心购买!

注:因厂家会在没有任何提前通知的情况下更改产品包装、产地或者一些附件,本司不能确保客户收到的货物与商城图片、产地、附件说明完全一致。只能确保为原厂正货!若本商城没有及时更新,请大家谅解!
权利声明:
本商城上的所有商品信息、客户评价、商品咨询、网友讨论等内容,是标准查询网重要的经营资源,未经许可,禁止非法转载使用。

注:本站商品信息均来自于厂商,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拥有者(厂商)负责。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常见问题
下单后可以修改订单吗?

由本网站发货的订单,在订单发货之前可以修改,打开“订单详情”页面,若已经出现物流信息,则表示订单无法修改。

无货商品几天可以到货?

您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获取商品的到货时间:若商品页面中,显示“无货”时:商品具体的到货时间是无法确定的,您可以通过商品页面的“到货通知”功能获得商品到货提醒。

订单如何取消?

如订单处于暂停状态,进入“我的订单"页面,找到要取消的订单,点击“取消订单”按钮,若已经有物流信息,则不能取消订单。

可以开发票吗?

本网站所售商品都是正品行货,均开具正规发票(图书商品用户自由选择是否开发票),发票金额含配送费金额,另有说明的除外。

如何联系商家?

在商品页面右则,您可以看到卖家信息,点击“联系客服”按钮,咨询卖家的在线客服人员,您也可以直接致电。

收到的商品少了/发错了怎么办?

同个订单购买多个商品可能会分为一个以上包裹发出,可能不会同时送达,建议您耐心等待1-2天,如未收到,本网站自营商品可直接联系标准查询网在线客服。

如何申请退货/换货?

登陆网站,进入“我的订单”,点击客户服务下的返修/退换货或商品右则的申请返修/退换货,出现返修及退换货首页,点击“申请”即可操作退换货及返修,提交成功后请耐心等待,由专业的售后工作人员受理您的申请。

退/换货需要多长时间?

一般情况下,退货处理周期(不包含检测时间):自接收到问题商品之日起 7 日之内为您处理完成,各支付方式退款时间请点击查阅退款多久可以到账;
换货处理周期:自接收到问题商品之日起 15 日之内为您处理完成。

温馨提示

确定取消
温馨提示

关闭
您尚未登录

用户登陆

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