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经典理论和当代研究(原书第6版)

售价 降价通知
市场价 ¥162.35
会员等级价格
  • 上架时间
    2022-04-18
  • 累积评价0人评价

  • 累计销量

  • 赠送积分115

  • 数量
    减少数量 增加数量   有货
平台自营
商家名称:
标准查询网
客服邮件:
2591325828@qq.com
客服电话:
010-62993931
在线客服:
QQ

扫一扫,手机访问微商城

推荐精品

同类品牌

最近上新

  • 商品名称:人格心理学:经典理论和当代研究(原书第6版)
  • 商品编号:13321608
  • 品牌:
  • 上架时间:2022-04-18
作者简介:

霍华德·S. 弗里德曼(Howard S. Friedman)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滨分校杰出的心理学教授,研究领域是人格与健康。弗里德曼博士曾荣获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滨分校优秀教学奖,2000年荣获美国西部心理学会(WPA)授予的“杰出教师奖”。他还获得了“伊丽莎白·赫洛克·贝克曼奖”,该奖项表彰那些激励学生使社会发生改变的人。他于2007—2008年荣获了美国心理科学协会(APS)颁发的 “詹姆斯·麦基恩·卡特尔奖”,该奖项表彰那些在应用心理学研究领域做出终身杰出贡献的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博士是美国科学促进学会(AAAS)和行为医学研究学会(ABMR)的会员,同时也是《心理健康百科》(Encyclopedia of Mental Health)的主编。弗里德曼博士还是耶鲁大学的荣誉毕业生,并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米利亚姆·W. 舒斯塔克(Miriam W. Schustack)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圣马科斯分校的心理学教授,研究领域是个体差异和计算机在学习中的使用。她曾作为学术评议会主席和代理院长于美国教育委员会工作。舒斯塔克博士曾参与和领导了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圣马科斯分校的荣誉课程(CSUSM’s Honors Program),并参与建立和推广服务学习(Service Learning)。她曾任教于哈佛大学,并荣获普林斯顿大学的荣誉毕业生称号,分别在耶鲁大学和卡耐基-梅隆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审 校

许 燕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教授人格心理学30余年。主要专业研究领域: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与心理测评。出版《人格心理学》《人格谜题》《人格解码》《实用心理学》《压力管理策略》《心理咨询与治疗》《让孩子人格出众》等教材与著作30余部,发表论文260余篇,是心理学界享有盛誉的著名心理学家。

 

译 者

王 芳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担任亚洲社会心理学会秘书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亚洲社会心理学杂志》(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副主编。


内容简介:

人格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诠释很多现象,它是描述百态人生的宝典。例如,在一些社会热点事件中,我们看到了不同人(群)显露出人格特征的差异性,关键时刻,尽显人性的善与恶,展现人格的美与丑。书中的人格心理学知识会给出你很多问题的答案:

为什么同一情境中的人会有个性差异?——人格的特质理论会帮助你分析不同人的差异特征。

危机中人为什么会出现死亡恐惧?——精神分析理论会告诉你死的本能。

不确定环境中人们为什么会轻信谣言?——认知学派会为你剖析缘由。

灾难时人们为什么会出现抢购现象?——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会说明从众行为的原理。

……

本书具有七个突出的特点:

启发读者对于人性的批判性思考。

致力于在8个基本的人格理论取向间做到一致与平衡。

将新近研究与其原初理论有机整合。

保留并扩展了文化、性别这些在同类书中常被忽视的主题。

致力于帮助读者认识到人格与他们的人生及社会重要问题密切相关。

涉及个体差异的实践应用,如帮助读者理解仇恨和恐惧的来源。

通过丰富实例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目录:

前言

作者简介

第1章 什么是人格 1

1.1 人格与科学 2

○人格理论从何而来 4

1.2 人格理论观点概览 5

1.2.1 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八大取向概述 5

1.2.2 各个理论取向的人格观点是迥然不同的吗 6

1.3 人格心理学简史 6

1.3.1 戏剧与自我展示 6

1.3.2 宗教 8

1.3.3 进化生物学 8

1.3.4 测评 9

1.3.5 现代理论 10

1.4 人格研究中的基本问题:潜意识、自我、独特性、性别、环境和文化 12

○人格是一个有用的概念吗 13

1.5 情境下的人格 13

第2章 人格测量与研究 16

2.1 测量人格 17

2.1.1 信度 18

2.1.2 结构效度 20

2.2 偏差 21

2.3 各种人格测量 23

2.3.1 自我报告测验 24

2.3.2 Q分类测验 25

2.3.3 他人评定 25

2.3.4 生理测量 27

2.3.5 行为观察 28

2.3.6 访谈 29

2.3.7 表达性行为 30

2.3.8 档案分析和传记研究 30

2.3.9 投射测验 32

2.3.10 人口统计学和生活方式信息 33

2.3.11 社交媒体在线网络分析和大数据 34

2.3.12 是否存在一种测量人格的最佳方法 34

2.4 哪些方法无法测量人格 35

2.5 研究设计 36

2.5.1 个案研究 36

2.5.2 相关研究 37

2.5.3 实验研究 37

2.6 人格测验的伦理 38

第3章 精神分析取向的人格理论 41

3.1 精神分析的基本概念 42

3.1.1 潜意识和治疗技术 43

3.1.2 心理结构 44

3.2 性心理发展 46

3.2.1 口唇期 47

3.2.2 肛门期 47

3.2.3 生殖器期 48

3.2.4 潜伏期 50

3.2.5 生殖期 50

3.3 男性与女性 51

3.4 防御机制 52

3.4.1 压抑 53

3.4.2 反向形成 55

3.4.3 否认 57

3.4.4 投射 57

3.4.5 替代 58

3.4.6 升华 58

3.4.7 退行 59

3.4.8 合理化 60

3.5 跨文化问题 60

3.6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贡献和局限 61

3.7 实验心理学带来的现代发展 63

3.7.1 潜意识情绪和动机 64

3.7.2 自由意志的错觉 64

3.7.3 记忆增强 65

3.7.4 幼事遗忘 66

3.7.5 记忆 67

3.7.6 遗忘症 68

第4章 新精神分析和自我取向的人格理论 71

4.1 卡尔·荣格—自我 72

4.1.1 荣格理论的背景 72

4.1.2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73

4.2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个体心理学 77

4.2.1 阿德勒与弗洛伊德理论的不同点 77

4.2.2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77

4.3 卡伦·霍尼—文化和女性心理学 80

4.3.1 反对阴茎妒羡 81

4.3.2 基本焦虑 82

4.3.3 自我 82

4.3.4 神经症性的应对策略 82

4.3.5 霍尼对精神分析的贡献 83

4.4 安娜·弗洛伊德和海因兹·哈特曼—自我论述 83

4.5 客体关系理论 84

4.5.1 玛格丽特·马勒的共生论述 85

4.5.2 梅兰妮·克莱恩和海因茨·科胡特的关系论述 85

4.5.3 客体关系理论的贡献 86

4.6 埃里克·埃里克森—人生全程的自我认同和认同危机 87

4.6.1 埃里克森生平 87

4.6.2 自我认同形成和自我危机 87

4.7 自我认同的现代理论观点 91

4.7.1 个人和社会认同 91

4.7.2 目标和人生任务的作用 93

4.7.3 可能自我和追寻有意义的生活 93

第5章 生物学取向的人格理论 97

5.1 直接的遗传效应 98

5.1.1 自然选择与功能主义 98

5.1.2 安格曼综合征 99

5.1.3 行为基因组学 99

5.2 气质的遗传效应 100

5.2.1 活动性、情绪性、社交性、冲动性 101

5.2.2 艾森克的神经系统气质模型 101

5.2.3 格雷的强化敏感性人格理论 102

5.2.4 感觉寻求与成瘾倾向 102

5.3 双生子作为数据来源 104

5.3.1 弗朗西斯·高尔顿爵士的双生子研究 105

5.3.2 明尼苏达大学的双生子研究 105

5.3.3 教养及非共享环境差异 107

5.3.4 表观遗传学 108

5.3.5 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 109

5.4 性别认同与性取向 110

5.4.1 生殖优势 111

5.4.2 激素与经验 112

5.5 生物因素的调节作用 113

5.5.1 环境毒素的作用 113

5.5.2 生理疾病的作用 114

5.5.3 合法与非法药物的作用 115

5.6 环境创设的作用 116

○向性 117

5.7 他人反应的作用 118

○外表吸引力的刻板印象 118

5.8 社会生物学 119

○灰姑娘效应 120

5.9 达尔文主义与社会达尔文主义 120

5.9.1 文化、纳粹主义和“优越的种族” 121

5.9.2 人类基因组与优生学 121

第6章 行为主义与学习取向的人格理论 124

6.1 人格的经典条件反射 125

6.1.1 刺激反应的条件化 125

6.1.2 条件反射的行为模式 126

6.1.3 消退过程 126

6.1.4 神经质行为的条件化 126

6.1.5 条件反射原理应用的复杂性 126

6.2 行为主义取向的起源 127

6.2.1 拒绝内省法 127

6.2.2 恐惧条件反射和系统脱敏 128

6.3 斯金纳激进的行为主义 129

6.3.1 用操作性条件反射来描述人格 131

6.3.2 强化控制 131

6.3.3 斯金纳行为主义的乌托邦 132

6.4 行为主义的应用 134

○内在过程、外在因果和自由意志 134

6.5 其他学习取向的人格理论 137

6.5.1 内驱力的作用 137

6.5.2 社会学习理论:多拉德和米勒 138

6.5.3 习惯层级 138

6.5.4 驱力冲突 140

6.5.5 育儿模式和人格 140

6.5.6 现代的行为主义取向 141

6.6 评价 142

第7章 认知与社会认知取向的人格理论 144

7.1 认知取向的根源 145

7.1.1 格式塔心理学的根源 145

7.1.2 柯特·勒温的场论 146

7.1.3 认知风格变量 146

7.2 认知与知觉机制 148

7.2.1 图式理论 148

7.2.2 类别化 149

7.2.3 注意控制 150

7.2.4 注意的个体差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150

7.2.5 认知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152

7.3 人人都是科学家:乔治·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 153

7.3.1 人人都是业余人格理论家 153

7.3.2 角色建构库测验 153

7.4 社会智力 154

7.5 作为人格变量的解释风格 155

7.5.1 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 156

7.5.2 习得性无助和习得性乐观 157

7.6 朱利安·罗特的控制点理论 158

7.6.1 泛化期望和特定期望 158

7.6.2 强化和心理情境的作用 158

7.6.3 控制点 158

7.7 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社会认知学习理论 159

7.7.1 自我体系 159

7.7.2 观察学习 160

7.7.3 自我效能感 162

7.7.4 自我调节过程 164

7.8 如同计算机一样的人 164

第8章 特质取向的人格理论 168

8.1 特质取向的历史 169

8.1.1 荣格的内外倾理论 171

8.1.2 统计学的应用 171

8.1.3 Q数据、T数据、L数据和16 PF 171

8.2 高登·奥尔波特的特质心理学 173

8.2.1 文化的重要性 174

8.2.2 机能对等 174

8.2.3 共同特质 174

8.2.4 个人禀赋 175

8.3 当代特质取向:大五人格 176

8.3.1 大五人格模型是如何发展的 176

8.3.2 职业生涯和其他重要生活结果 179

8.3.3 五个是多还是少 181

8.3.4 艾森克的大三理论及其他 182

8.3.5 艾森克理论的证据 184

8.4 人格判断 184

8.4.1 人格判断的一致性 185

8.4.2 特质概念的局限性 186

8.5 类型 187

8.6 动机 187

8.6.1 动机的测量 187

8.6.2 特质的动机取向 188

8.7 表达风格 189

8.7.1 情感表达 190

8.7.2 支配性、领导力与影响力 191

8.7.3 表现力与健康 191

第9章 人本、存在和积极取向的人格理论 194

9.1 存在主义 195

○现象学观点 196

9.2 人本主义 197

9.2.1 创造力和心流 197

9.2.2 与他人的关系定义我们的人性 197

9.3 爱是生活的核心:埃里克·弗洛姆 198

9.3.1 爱的艺术 198

9.3.2 辩证的人本主义 199

9.3.3 是否有证据支持弗洛姆的观点,如“焦虑的时代” 199

9.4 责任:卡尔·罗杰斯 200

9.4.1 成长、内在控制和正在体验着的人 200

9.4.2 罗杰斯治疗和成为你自己 201

9.5 焦虑和恐惧 202

9.5.1 焦虑、威胁和无力 203

9.5.2 个人选择 204

9.6 自我实现 205

9.6.1 荣格思想中关于自我实现的早期观点 205

9.6.2 高峰体验 205

9.6.3 自我实现的内在驱动力 206

9.6.4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 207

9.6.5 自我实现的测量 208

9.7 幸福和积极心理学 210

9.7.1 积极心理学 211

9.7.2 美国悖论和享乐适应 211

9.7.3 心盛与PERMA模型 212

9.8 对存在-人本主义取向的进一步评估 213

第10章 人-情境交互作用取向的人格理论 217

10.1 人际精神病学 218

10.1.1 人际精神病学与精神分析理论的对比 219

10.1.2 人格是一种人际交往模式 219

10.2 动机和目标 220

10.2.1 人学系统 220

10.2.2 主题 221

10.2.3 叙事取向 222

10.3 现代交互作用取向的开端 223

10.3.1 米歇尔的批评 224

10.3.2 米歇尔的理论 225

10.3.3 特质的效度 226

10.4 情境的力量 227

10.4.1 特质相关性及情境的“人格” 227

10.4.2 跨情境的平均一致性 228

10.4.3 镜像神经元 229

10.4.4 个人与社会情境 229

10.4.5 寻找和创造情境 230

10.5 纵向研究的重要性 231

10.5.1 生命历程取向 233

10.5.2 准备状态 235

10.6 交互作用和发展 236

○难以预测的人类行为 237

第11章 性别差异 239

11.1 男性和女性存在差异吗 240

○性别差异的证据 241

11.2 人格性别差异简史 242

○19世纪的观点 243

11.3 性别差异的生物学影响 243

11.3.1 孕期性激素对性别行为的影响 243

11.3.2 性激素在青春期及之后的影响 245

11.4 从八种理论视角看人格的性别差异 245

11.4.1 精神分析取向 246

11.4.2 新精神分析取向 247

11.4.3 生物/进化取向 248

11.4.4 行为主义取向 250

11.4.5 认知取向 250

11.4.6 特质取向 251

11.4.7 人本主义取向 253

11.4.8 交互作用取向 254

11.5 性别差异的跨文化研究 256

11.6 爱和性行为 256

第12章 压力、调适和健康差异 259

12.1 疾病倾向人格 260

12.1.1 健康行为与健康的环境 261

12.1.2 病人角色 263

12.1.3 疾病引起的人格改变 263

12.1.4 素质-应激 264

12.1.5 人格障碍 265

12.1.6 压力、调适和健康研究的新近发展 267

12.2 人格、冠心病倾向和其他疾病 267

12.2.1 A型行为模式和易怒的挣扎 267

12.2.2 放弃 268

12.2.3 其他疾病 269

12.3 人类白蚁 269

12.3.1 尽责性 270

12.3.2 社交性 270

12.3.3 愉悦 271

12.3.4 压力下的“白蚁” 271

12.3.5 心理健康 272

12.4 责备受害者 272

12.5 自愈型人格 273

12.5.1 控制、投入和挑战 273

12.5.2 信任和奉献 274

12.6 自愈型人格的人本和存在主义观点 275

12.6.1 成长导向 275

12.6.2 认同、道德和目标 276

12.6.3 连续感 276

第13章 文化、宗教与族群 279

13.1 群体影响 280

○文化效应 281

13.2 人格与文化研究的历史 281

13.2.1 文化人类学的贡献 281

13.2.2 主位研究法与客位研究法 283

13.3 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 283

13.4 科学推断的偏差 284

13.4.1 以族群来区分群体的缺陷 286

13.4.2 美国困境 286

13.5 宗教 287

13.6 社会经济对人格的影响 289

○卡尔·马克思和异化 289

13.7 语言—一种文化影响 290

13.7.1 语言和认同 290

13.7.2 通过共享语言创造文化 291

13.7.3 语言作为政治 291

13.7.4 语言和思想 291

13.7.5 双语者 292

13.7.6 语言和社会互动 293

13.7.7 性别和语言 293

13.8 文化和测验 294

13.8.1 文化无关和文化公平测验 294

13.8.2 刻板印象威胁 295

13.9 人格与文化的通用模型 296

13.9.1 将文化融入人格理论 297

13.9.2 文化和人性 298

13.9.3 文化和理论 300

13.10 近来的研究方向 300

13.10.1 情境诱发文化差异 300

13.10.2 族群社会化 301

第14章 爱与恨 303

14.1 仇恨人格 304

14.1.1 仇恨的生物学解释 304

14.1.2 仇恨的精神分析观点 307

14.1.3 仇恨的新精神分析观点 307

14.1.4 仇恨和威权主义 309

14.1.5 仇恨的人本主义观点 310

14.1.6 仇恨特质 311

14.1.7 仇恨的认知观点 311

14.1.8 仇恨的学习理论 312

14.1.9 仇恨的文化差异 313

14.2 仇恨的评估 313

14.3 爱的人格 314

14.3.1 爱的精神分析解释 315

14.3.2 爱的新精神分析解释 316

14.3.3 爱的认知观点 316

14.3.4 爱的人本-存在主义观点 316

14.3.5 爱的文化差异 318

14.3.6 特质与交互作用的观点 318

14.4 爱的歧途 319

第15章 人格何处寻 322

15.1 人格的美丽新世界 323

15.1.1 药物与人格设计 323

15.1.2 乌托邦世界与奖惩的滥用 324

15.1.3 基因超人 324

15.1.4 我可以改变自己的人格吗 325

15.1.5 人格心理学的一些应用 326

15.2 再次审视人格研究的八种理论取向 326

15.2.1 哪种观点是正确的 328

15.2.2 只有这八种取向吗 328

15.2.3 这些取向可以合并吗 328

术语表 330

参考文献一 


商品评价
  • 0%

    好评度

  • 好评(0%)
    中评(0%)
    差评(0%)
  • 全部评价(0)
  • 好评(0)
  • 中评(0)
  • 差评(0)
  • 用户晒单(0)
售后保障
售前服务电话:010-62993931
售后服务电话:010-62993931
本商城向您保证所售商品均为正品行货。本商城还为您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商品价格和运费政策,请您放心购买!

注:因厂家会在没有任何提前通知的情况下更改产品包装、产地或者一些附件,本司不能确保客户收到的货物与商城图片、产地、附件说明完全一致。只能确保为原厂正货!若本商城没有及时更新,请大家谅解!
权利声明:
本商城上的所有商品信息、客户评价、商品咨询、网友讨论等内容,是标准查询网重要的经营资源,未经许可,禁止非法转载使用。

注:本站商品信息均来自于厂商,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拥有者(厂商)负责。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常见问题
下单后可以修改订单吗?

由本网站发货的订单,在订单发货之前可以修改,打开“订单详情”页面,若已经出现物流信息,则表示订单无法修改。

无货商品几天可以到货?

您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获取商品的到货时间:若商品页面中,显示“无货”时:商品具体的到货时间是无法确定的,您可以通过商品页面的“到货通知”功能获得商品到货提醒。

订单如何取消?

如订单处于暂停状态,进入“我的订单"页面,找到要取消的订单,点击“取消订单”按钮,若已经有物流信息,则不能取消订单。

可以开发票吗?

本网站所售商品都是正品行货,均开具正规发票(图书商品用户自由选择是否开发票),发票金额含配送费金额,另有说明的除外。

如何联系商家?

在商品页面右则,您可以看到卖家信息,点击“联系客服”按钮,咨询卖家的在线客服人员,您也可以直接致电。

收到的商品少了/发错了怎么办?

同个订单购买多个商品可能会分为一个以上包裹发出,可能不会同时送达,建议您耐心等待1-2天,如未收到,本网站自营商品可直接联系标准查询网在线客服。

如何申请退货/换货?

登陆网站,进入“我的订单”,点击客户服务下的返修/退换货或商品右则的申请返修/退换货,出现返修及退换货首页,点击“申请”即可操作退换货及返修,提交成功后请耐心等待,由专业的售后工作人员受理您的申请。

退/换货需要多长时间?

一般情况下,退货处理周期(不包含检测时间):自接收到问题商品之日起 7 日之内为您处理完成,各支付方式退款时间请点击查阅退款多久可以到账;
换货处理周期:自接收到问题商品之日起 15 日之内为您处理完成。

温馨提示

确定取消
温馨提示

关闭
您尚未登录

用户登陆

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